81年华北大演习,邓小平检阅完毕后说:那个叫廖锡龙的师长了不得
发布日期:2025-04-13 15:30 点击次数:58
1984 年,在距离者阴山收复战的总攻即将打响的前不到 20 分钟这个时刻,总指挥部忽然接到了主攻部队师长提出的推迟开战的请求。师长说道:“由于天气状况极为恶劣,导致我部的行军速度变得很缓慢,到现在还没有全部抵达指定的位置呢,所以请求把总攻的时间往后延迟 20 分钟。”
作战计划被临时更改,这样的请求着实不合常理呀,然而,指挥部经过再三的讨论之后,终究还是同意了这一要求。
然而,令指挥部感到意外的是,那位师长没过多久再次发来消息,请求推迟时间,他说道:“我部经过连夜的长途跋涉,战士们都已经十分疲惫,恳请将总攻的时间往后延迟 30 分钟。”
大家都清楚,在战场上时间极其珍贵,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对整个作战的成败产生影响!
那么,这位一次又一次地推迟总攻发起时间,甚至甘愿背负抗命不尊之名的师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一、坎坷的提干经历】
这位将总攻时间连续推迟的师长正是廖锡龙,他出生于 1940 年。
1959 年,廖锡龙从其贵州思南县的老家踏上了应征入伍的征程,自此成为了 49 师 145 团 4 连的一份子。直至 1964 年,身为班长的他在军队中已然服役了整整六年之久。
要明白,通常情况下陆军士兵的服役期是三年。要是服役年限超过了三年,要不就是极为稀有的技术兵种,要不就是拥有提干机会的骨干分子。而廖锡龙恰恰属于后者!
实际上,在 1963 年那会儿,廖锡龙就已被部队视作干部苗子,准备着重加以培养。然而,在当年进行干部考察的过程中,他却由于文化水平稍低而被淘汰掉了。
1964 年,在中央军委的大力号召之下,全军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召开了大比武活动。
廖锡龙敏锐地察觉到,这将是他向组织展现自我的绝好契机。于是,在昆明军区的大比武中,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那一身过硬的军事技术尽情展露。最终,他没有辜负期望,成功获得了军区对抗刺杀专项比赛的第一名。
赛后,他满心欢喜地觉得今年的提干这件事,那必定少不了他自己。
然而,没过多久,意外便降临了。廖锡龙在进行一次雷管销毁工作时,不幸致使右手手指受到伤残,这也使得他错过了 1964 年的最后一次提干机会。
连队之中对廖锡龙的遭遇颇为同情,鉴于他已经服役六年且提干无望,便打算在年底之际安排他退伍。
在这极为关键的时刻,廖锡龙人生征程中的首位伯乐闪亮登场,他便是师里的一位首长。
首长在观看之后评价道:“这位小班长具备一定的指挥能力呢,是个较为稀有的干部苗子呀,很值得我们着重去进行培养。”
在首长给予肯定之后,廖锡龙才能够继续留在部队之中,并且被当作重点培养的对象。
1969 年之际,廖锡龙所属的 49 师被调归至第十一军,随后改编成为了 31 师。
在之后的数年时间里,廖锡龙获得了极为迅速的提拔,一路攀升到了师作训科的副科长职位。
正当廖锡龙觉得自己在部队的发展道路将会一路平坦之时,命运却又一次给他开了个玩笑。
1976 年,31 师着手进行干部人员的精简工作,其中安排了部分干部进行转业。廖锡龙恰好就在这批转业的人员之列。
当时担任 31 师副师长的关福成挺身而出,成为了他的第二个伯乐。
关福成猛地一拍桌子,说道:“廖锡龙这伙计,军事技术那是相当过硬啊,带兵训练方面也是个顶呱呱的好手呢。依我瞅着,就该让他去带兵呀。”
最终,廖锡龙又在部队里留了下来,在 1978 年的时候被调往 91 团担任副团长。同年 11 月底,中越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极为紧张的程度,战争仿佛随时都可能爆发。
在获令进入一级战备之后,廖锡龙迅速加大力度指挥 91 团进行临战训练,以应对随时有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好万全准备。
1979 年的元月之时,91 团跟随主力部队踏上了奔赴中越边境的征程。
廖锡龙在那紧张的氛围之中,内心所体会到的更多是一股兴奋之情,他感觉自己终于是等到了在那战场上尽情施展自己才干的契机。
【二、对越反击战中崭露头角】
在越自卫反击战即将打响的前夕,中越边境已然爆发了诸多武装摩擦冲突。
1979 年 2 月 6 日,在廖锡龙的引领之下,91 团展开了班盆河捕俘行动,此乃全面开战前夕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边境冲突。
为达成上级所下达的捕俘侦察任务,廖锡龙经过反复思量与侦察后,决意于敌人领地内的班盆河附近的 572 高地展开捕俘作战行动。
鉴于人数过多存在引发冲突的可能性,廖锡龙仅仅调用了大概两个排的兵力。尽管敌方高地驻守的兵力仅仅是一个班,但廖锡龙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他把参战的两个排划分成捕俘组、火力组、接应组,一心想要有足够的余力去阻击可能会出现的敌方援军。
事实正如所料,战斗刚打响没一会儿,公安屯的越军就派出了援兵去增援 572 高地。紧接着,廖锡龙精心布置的防线发挥了作用,在我军火力的协同配合下,敌人的援兵惨遭失败,灰溜溜地退了回去。
此役历经 32 分钟之久,廖锡龙通过付出一名战士的牺牲,成功活捉了 1 名越军士兵,同时击毙了中尉以下的 21 名敌军。
班盆河这一仗,极大地振奋了即将奔赴战场的中国军队的士气,被当作中越战争的第一仗来看待!
3 月 4 日那天,31 师接到了准备撤离回国的命令。
在班师的行程当中,31 师偶然间察觉到在边境区域还存在着一个名为“班绕散”的越军据点,这个据点尚未遭到我军的打击。据估计,此处大概有敌人一个营的兵力在驻守。倘若不能及时将这个据点拔除,敌人就会对我国边境上的金平县构成威胁。
师部做出决定,派遣 91 团从两侧进行包抄行动,以快速地歼灭这个据点。
在廖锡龙的带领下,91 团成功战胜了敌情难以明辨、地形尚不熟悉以及准备时间较为仓促等不利状况,仅用三天时间便圆满结束了战斗。
在那异国的战场上,一个步兵团竟然将拥有野战防御工事加持的步兵营给歼灭了,要知道,敌人可是打了几十年的仗,拥有极为丰富作战经验的越军呢。
解放军战史上从未有过如此辉煌的战果!
所以,中央军委在战后专门给予 91 团“二等功臣团”这一光荣的称号,并且廖锡龙凭借功绩被提升为团长。
【三、在演习中被邓小平赏识】
自卫反击战告一段落后,中央军委从全军的团一级军官里头挑选出一批优秀的指挥员,将他们送往北京军事学院去深入学习深造,其目的是为中央军委的第三梯队选拔出有潜力的干部苗子。
同样是被选拔进入的廖锡龙,在参加北京军事学院的入校审核时,又因为自身的学历问题遭受了重大损失,被校方列入了要退回部队的名单当中。
就在此际,方毅副总理的现身给廖锡龙注入了希望。
有一回,学院的院长在陪着前来视察的方毅副总理闲聊之际,不经意间提到了廖锡龙。接着,他略带惋惜地讲道:“有位叫廖锡龙的学员呀,他在各个方面的条件都挺不错的呢,只是挺遗憾的是,他的文化程度实在是太低啦,我们原本打算把他退回到原来的部队去。”
方毅于对越战后的慰问之际,曾听闻过廖锡龙的事迹。他认定此人具备将才之资,随即开口言道:“廖锡龙此人,我有所了解,他在对越作战中表现极为出色。要知道,当年像杨得志将军那般从前线浴血奋战而出的人,大多都没什么文化,然而他们不还是在你们学院进行了进修吗?难道如今你们就做不到了?”
副总理的意见哪能不被重视呢?经过学院领导多次开会研讨之后,廖锡龙最终得以留下来了。
1981 年 9 月 14 日,那一天,华北大演习正式开启了它的大幕。
彼时的邓小平有着这样的考量,那便是倘若要进行相关行动,就一定要搞出个规模宏大的。基于此,他特地调遣了数量众多的作战飞机,精心举办了一场涵盖陆空协同的现代化军事演习。
在这一天,那参观台上满满当当的坐满了党政军的高级干部,再加上地方的干部群众,人数多达 3 万多呢,大家都在观看这场演习。
全国的各路精锐部队纷纷集结在此地,刚从北京军事学院毕业的廖锡龙特别幸运地担任了演习中某一个师的临时师长职务。
随着那信号弹陡然升起,演习便正式拉开了帷幕。红军的坦克装甲集群犹如离弦之箭般率先发起了冲锋,在那广袤无垠的平原之上,尽情地展开了纵深突击的行动,不断地实施着迂回穿插的战术。与此同时,蓝军部队凭借着航空兵那强大的火力支援以及火炮的猛烈轰击,以如暴风骤雨般的火力对红军进行着强力压制,并且在伺机寻找着时机,准备进行反冲锋的行动。
在演习进入到极为焦灼的态势之时,廖锡龙指挥着一个师成功扭转了战局。他毅然决定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引诱蓝军的主力部队倾巢而出,从而让红军部队能够趁此虚隙迅速突进,直捣敌军的要害之处。
邓小平见此情形,不由地说道:“这突然现身的红军师打得着实不错呢,那领头的师长究竟是谁呀?”
旁边的领导干部经过一番查询后向大家汇报道:“这位呀,名叫廖锡龙,他之前在对越作战过程中指挥过 91 团呢,就因为表现特别出色,所以被选拔到北京军事学院去培养了,现在呢,在这个师里担任临时师长的职务。”
“嗯,还不错呢。”邓小平在听闻此事后,对这个人顿时产生了兴趣。
在演习结束后的盛大阅兵仪式中,当轮到廖锡龙的师部方阵步入场地之时,邓小平面带喜色,指着廖锡龙说道:“那个名叫廖锡龙的师长极为厉害,此人必定要予以重点培育,依我看,他日后必定会成为军队中极为杰出的栋梁之材!”
周围众人皆是心中猛地一震,他们都明白,邓老这举动意味着已将廖锡龙定为中央军委第三梯队的重点培养对象了。
由于邓小平的赏识,廖锡龙回到部队后可谓是一帆风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就从原先的团长职位晋升为 31 师师长。
【四、者阴山一战成名】
1984 年之际,中央军委作出决策,要对越南实际控制的位于云南省的老山以及者阴山的据点展开拔除行动。在这之中,者阴山的主攻任务被交付给了廖锡龙所率领的 31 师。
在者阴山即将展开收复战之时,31 师的组织科长开始为战后的抚恤事宜做准备,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便是购置棺材。
然而,组织科长历经诸多奔波,好不容易才筹集到了两百口棺材。他心中担忧数量或许不够,于是便向身为师长的廖锡龙汇报了相关情况。廖锡龙知晓后,脸色陡然变得铁青。组织科长见状,赶忙询问道:“倘若您觉得数量不够,那我立马就去补上!”
廖锡龙轻轻摇了摇头,随后高声喊道:“实在是多了啊!倘若在战前就已然计划要用两百口棺材去掩埋我们的战士,那我这个师长可就得拍拍屁股走人啦!”
组织科长听闻此言,顿时瞪大了眼睛。要明白,在当时的那个时期,中越双方但凡进行一场战斗,那至少都会倾泻上万发炮弹呢。有时候,敌人的重型火炮射出一发炮弹,一个班的人就瞬间消失不见了。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有些兄弟部队筹备了足足一千口棺材,依然不够用呢。那咱们这仅有的两百口棺材能够用吗?
廖锡龙对此已然胸有丘壑,他满怀自信地言道:“一百口便足以应对!此场战斗,我们定要以最小之代价将敌人一举解决。”
事实确实如此,在廖锡龙的统领之下,者阴山的收复之战开展得颇为顺利。
历经了五小时三十分钟的激烈战斗,廖锡龙成功击溃了越军的三个主力团,并且将者阴山实现了全线的收复。
因为廖锡龙在战前进行了妥善的规划,为了让部队能够完成布防并且获得休整的机会,他甚至接连两次将发起总攻的时间向后推迟。
这样的举动促使 31 师的官兵以最为良好的状态展开了战斗,原本预备的一百口棺材最终都未能用完,由此便能看出部队的伤亡率是多么之低。
战后,那数不胜数的赞誉扑面而来,然而廖锡龙的心境却格外沉重。他并未像其他领导干部那般,投身于慰问团组织的庆功宴中,而是悄然来到了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烈士陵园,与工人以及战士们一起投身于施工建设之中。
在他的认知里,原本是能够通过牺牲更少的战士从而换取战斗的胜利的。
1984 年 5 月,中央军委依据功绩进行赏赐,正式任命廖锡龙担任十一军的副军长。仅仅过了四个月的时间,廖锡龙便获得提拔,成为了军长。
廖锡龙在军长的职位上仅仅待了一年,随后便被调往了成都军区担任副司令员一职。
在军中,这样的升职速度着实极为罕见,由此足以看出他的确深受军委的高度重视。
2013 年之际,廖锡龙凭借着“上将”这一军衔,从军队之中退了役。
相关资讯